部童话,那何必和现实世界,尤其是政治扯上太多关系。
“但是重做一遍时间有点太赶了,而且这个稿子斯皮尔伯格先生也通过了。”
“我会跟史蒂文说这件事的。”
看到威廉态度坚决、不像是能再改变主意的态度了,艺术指导克莱格和美术设计斯诺只好拿着设计稿回去重新赶工了。
威廉闭了下眼,缓解了一下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带来的不适,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前还站着一个人,睁开眼露出了一个歉意的微笑:“噢,抱歉,科林,已经到我们的镜头了吗?”他注意到对方现在已经穿上了角色的服装。
科林·费斯现在的形象,和他以往的角色有很大不同,没有经过好好打理红头发和长袍里露出来的有些歪的衬衣领,比较随意的穿着显示出他的角色也应该是善良和气的那种,实际上也没错,科林·费斯饰演的亚瑟·韦斯莱的确是个老好人般的角色,不过老好人也有发火的时候,在《哈利波特与密室》,韦斯莱和马尔福有一场针锋相对的戏,两人还动了拳脚。
“还没有呢,你可以再休息十五分钟。”科林·费斯说:“我只是先来打个招呼,顺便问你一个问题。”
“别这么笑,科林,我都有一点不敢问你问题是什么了。”对方脸上露出的微笑突然让威廉有种不太妙的预感:“好吧,到底是什么问题?”
“一会儿等我朝你脸上揍的时候,你选左边来还是右边?”
“……我选温柔一点。”
……
美国西部时间3月25日凌晨,第七十三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落下了帷幕,但是和奥斯卡有关的话题讨论,却又持续了数个星期。
整个事件的起因应该是茱莉亚·罗伯茨获得的那座奥斯卡影后小金人。
自1989年凭借《钢木兰》一举成名以来,茱莉亚·罗伯茨主演了一系列票房大卖的电影,入选过“全球最美五十人”,不仅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女明星之一,也是制片厂心目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演员,但因为从1991年以《风月俏佳人》获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和一座金球奖后,整整十年间,茱莉亚·罗伯茨没有在任何颁奖礼上有所斩获,荣誉簿上一片空白。
所以在过去几年里,罗伯茨也被全世界公认是好莱坞最昂贵也最美丽的,只有商业票房号召力而无任何艺术感染力的“花瓶”。
但是这个闻名世界的“花瓶”,却在今年上演了逆袭,凭借《永不妥协》里单身母亲的角色,一举横扫了整个颁奖季,摘得最重要的奥斯卡影后奖杯的同时,片酬也立刻疯涨到两千万美元,成为好莱坞第一个跻身“两千万美元片酬俱乐部”的女演员。
人们在大谈茱莉亚·罗伯茨苦尽甘来的同时,忍不住也想起了其他一些迟迟未被奥斯卡青睐的“倒霉蛋”,不知是哪家媒体一时兴起,大概是《美国周刊》,也有可能是《芝加哥太阳报》,突然做起了那些大名鼎鼎、才华备受肯定,却偏偏无缘奥斯卡或陪跑奥斯卡的著名导演、演员的专题。
像是有十三个奥斯卡提名零次获奖的库布里克,从未获得过最佳导演的希区柯克,只拿到过一次最佳配乐的卓别林,六次影后全落空的黛博拉·蔻儿,一生获得一次配角六次主角共七次奥斯卡提名,但是一次获奖都没有的理查德·伯顿等等。
没有哪家媒体愿意放过威廉,他在几乎所有专题里都榜上有名,媒体们提起他的语气或奚落、或嘲讽、或同情,就好像威廉已经被所以颁奖典礼拒绝,再也不会有小金人入账一样。
“第二个理查德·伯顿”的说法是《国家讯问者报》提出来的,虽然威廉和理查德·伯顿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但这个说法一时之间竟然颇为风靡,不过,《人物》却有不一样的观点:“威廉·布兰德利的演员之路正跟汤姆·克鲁斯越走越像,两人都有着一张好莱坞辨识度最高的英俊面孔,和在全球市场无与伦比的票房号召力,克鲁斯早年间的演技也是受到过肯定的,甚至得到过两个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和三个奥斯卡提名,但正是因为奥斯卡对汤姆·克鲁斯的持续冷落,导致后者近年来选片口味越来越商业化,也和各大颁奖礼越走越远,让人不禁担心威廉·布兰德利是否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最开始掀起话题的媒体可能只是想借着奥斯卡又一次没有威廉作品入选的机会,趁机黑威廉一把,但是到后来,好莱坞的舆论风向已经慢慢发生了转变,开始变得怀疑和担心——猜测威廉是不是对磨练演技,继续征战颁奖礼失去信心,反而将重心都放在商业发展上了。
没等美国媒体对此讨论出个结果,一个最新的讯息从欧洲传来,立刻平息了好莱坞的种种猜测,并在全美掀起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美丽心灵》入围了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参加过电影首映的外国媒体几乎全都给予了好评,其中法国的《首映》杂志是这么评价的:“威廉·布兰德利的表演让影片成功了一半。”
第199章 白宫记者协会晚宴
以数学家约翰·纳什传记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美丽心灵》是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受瞩目的竞赛影片, 但却不是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美国电影, 《红磨坊》、《穆赫兰道》、《誓不罢休》、《缺席的人》等四部美国影片将和《美丽心灵》同时角逐金棕榈奖, 更别提来自其他国家的优秀参赛电影了。
今年大概是戛纳电影节近年来少有的, 最为群星璀璨的一届, 仅好莱坞的参赛代表就有科恩兄弟、大卫·林奇、巴兹·鲁赫曼、威廉·布兰德利、西恩·潘、妮可·基德曼等放在任何一个颁奖礼都同样算得上是重量级的巨星些不是为竞争金棕榈奖,纯粹是为宣传电影而来的导演和演员们,例如《指环王:魔戒再现(护戒使者)剧组。
——没错,等戛纳电影节开幕后,彼得·杰克逊就会带着他的剧组, 包括伊利亚·伍德、伊恩·麦克莱恩、维果·莫特森、奥兰多·布鲁姆等一大票的演员来到这个法国小城, 专注向全世界的片商和媒体介绍《指环王》这部电影, 毕竟戛纳电影节同时还有着欧洲成交量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 无数在制作阶段知名度较低的影片都是通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启全球销路的, 而且戛纳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将艺术与商业平衡的最好的了, 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基本在这里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片商。
威廉不是在第一时间得知《美丽心灵》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广受好评的这个讯息的, 因为新闻出炉的时候, 他正在华盛顿参加白宫记者协会晚宴。
是的,就是那个华盛顿白宫,历任总统的居住地, 美国的政治中心。//思//兔//网//文//档//共//享//与//在//线//阅//读//
而白宫记者协会这个一听就知道和政治联络非常紧密的名字,起源于1914年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主政时期——学者出身的威尔逊总统深知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于是定期在白宫西翼一个不大的房间(只能容纳不到50人)里举办新闻释出会, 向媒体释出总统和白宫各部门的讯息,但是一年后,威尔逊总统却对部分记者的报道很不满意,他想要叫停白宫的新闻释出会。一些已经报道了几十年白宫新闻的记者提前收到了讯息,十一位来自不同报社的记者抱团成立了最初的白宫记者协会,并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晚宴。
1924年,总统柯立芝参加了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从那以后这作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美国总统每年都有义务出席这场晚宴,C-SPAN电视台甚至还会进行全程直播。
但是除了少部分客人能在晚宴开始前,在真正的白宫里和总统小乔治·布什打打高尔夫球,开展一些客套的社交活动外,绝大多数的客人都是直接前往华盛顿希尔顿酒店参加的记者协会晚宴——酒店距离白宫仅1.5英里,而且有足够大的国际会议厅可以容纳上千客人。
白宫记者协会晚宴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后,规模早已从几十人的小聚会扩充套件到了上千人参加的盛典,一年一度的政界、新闻界大狂欢,根据白宫记者协会提供的资料,今年共有1268人参加晚宴,除了一百多家注册媒体外,还有政界官员、好莱坞明星和社会名流等等,当然,共和党执政的缘故,也少不了许多著名律师、富商出身的共和党人。
比如前任国务卿、著名律师詹姆斯·贝克,比如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和他年轻漂亮的女儿伊万卡·唐纳德,又比如泰勒·罗德里克。
威廉和泰勒·罗德里克之间的关系真的称不上友好,虽然他是泰勒唯一继承人的最好朋友……好吧,他其实一直都是最讨珍妮·罗德里克的欢心,她几乎把他当成了第二个儿子看待,至于泰勒,每次看到威廉,不是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着他,像是威廉下一秒就要打什么坏主意似的,就是鼻孔长在脑袋上,拒绝和任何不被他放在眼里的人类交流。
出于礼貌,威廉仍然要先向泰勒·罗德里克问好,但对方似乎仍然对威廉好感欠奉,这从那句:“恭喜你从哈佛大学社会学毕业,威廉,曾经我以为你会成为罗德里克的员工,不过你现在的成就倒是比我预想的要强一点。”上就能看出来。
“我毕业已经快一年了,而且我的专业是英国文学不是社会学。”威廉依旧风度翩翩、温和有礼的回答,表情和语气都没有改变一丝不悦,他对老罗德里克的态度早就见怪不怪了:“不过还是谢谢您的关心,罗德里克先生。”
老罗德里克和威廉的视线相互对峙了几秒钟,直到小布什总统弟弟马文·布什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晚上好,罗德里克先生。你一定是威廉·布兰德利!马文·布什,叫我马文就行,我能叫你威尔吗?”
“当然,马文。”威廉从经过侍者的托盘上取走两杯香槟,和对方碰了碰杯又寒暄几句后,将谈话的空间让给马文·布什和泰勒·罗德里克,找借口走开了。无论老罗德里克和总统弟弟有什么要谈,那都不是他会感兴趣的话题。
威廉在偌大的宴会厅内寻找兰斯的踪迹——他们是一起来的酒店,但是在各自都遇到了几个熟人后,两人都无法确定对方的位置了——《华盛顿邮报》的一名和威廉有过几面之缘的记者突然出现,为他介绍了纽约市的市长,对方正帮忙为白宫记者协会的奖学金筹资,威廉答应慷慨解囊,换来对方的热情回应,不过威廉想市长先生热情的真正原因大概是看到了一笔未来有可能变现的政治献金。
亚蒙·高夫曼的电话就是在这时打进来的,和经纪人确定了去戛纳的行程后——“《美丽心灵》几乎征服了所有欧洲影评人